当前位置:

力学笃行、学有榜样:“担当作为好案例”看这里

发布日期: 2021- 06- 20 16: 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省残联 字体:[ ]

日前,2020年度“全省残联系统担当作为好案例”评选揭晓,共评选出最佳案例10个、优秀案例10个。今天,让我们看看这些案例的具体内容。


最佳案例

01  成功举办我省首届残疾人公益集体婚礼(省残联宣传文体部)

省残联、团省委、省妇联联合新闻媒体、社会助残组织和爱心企业,于9月20日(蕴意“爱你爱你就爱你”)以“心向阳˙爱相牵”为主题举办浙江省首届残疾人公益集体婚礼。从电商创业达人、养殖能手、基层社会工作者、残奥会冠军等推荐百对新人参加,采取“云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杭州主会场及宁波、温州、金华、台州、丽水等五个分会场同时举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企业为百对新人送上万元礼包。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视频祝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黄建发作出批示,王文序副省长为新人证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主要媒体专题报道,“学习强国”转载录播视频,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突破600万。


02  开展“两问两送”“四访四助”为残疾人办实事解难题(省残联组织人事部)

组织人事部牵头开展省残联“走转改、三服务”活动,2020年精心策划每季主题、组织开展专项行动,不断推动长效化、制度化。疫情防控期间,发动全省2.3万名基层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开展全省困难残疾人“两问两送”专项行动,累计帮助解决生活物资保障等困难6万余个,省委办《浙江信息》登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予以报道。三季度锚定全面小康目标,组织开展全省困难残疾人“四访四助”专项行动,聚焦四类重点人群推进帮扶攻坚,实现“三个清零、一个显著改善”:992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问题清零,374名家庭年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困难残疾人问题清零,492名有就业意愿残疾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清零;917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过“净居亮居”项目实现居住环境显著改善。袁家军书记、郑栅洁省长等领导批示肯定,浙江日报头版报道。


03  开展千个支部万名党员助残志愿服务行动(省残联宣传文体部、组织人事部、机关党委)

12月2日,浙江省第29个“国际残疾人日”暨大型助残公益活动在杭州举行。活动现场,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文明办、省民政厅、省卫健委、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等10个部门、单位联合发出“千个支部万名党员助残志愿服务行动”倡议书,倡议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头,各基层党组织积极行动起来,为“残疾人之家”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活动,推进“残疾人之家”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省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少。


04  率先开通“三热线一平台”同心抗“疫”(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省残联康复部)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在省残联康复部指导下,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积极响应党中央及有关上级部门的防控部署,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确保院区内人员生命安全。中心心理康复团队在全国率先开通“三热线一平台”,联合相关心理专家,录制“抗疫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视频,供武汉方舱医院医护及患者等各类人群观看,以简单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缓解人们疫情下的相关心理问题;中心还参与央视《共同战“疫”》直播节目,并就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及心肺康复做了普及和指导;中心还与省教科院、省心协深化合作,共同完善“医教结合”模式下学生心理康复体系。该项工作受到成岳冲、王文序两位副省长的批示肯定。中国计生协会授予中心全国首家“家庭心理援助中心”牌。


05  实施“净居亮居”项目提升困难残疾人家庭生活品质(宁波市残联)

针对宁波近3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房屋存在屋顶危漏、墙皮脱落、灯光昏暗、电线老化、家具破败等问题,从2019年起,宁波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市慈善总会实施了“净居亮居”项目工程。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广泛开展“净居亮居”工程项目宣传,引导社会爱心单位、组织和个人,联动各区县(市)残联组织做好改造前精准排摸、个性化需求认定和改造中施工监督、改造后验收评价等各个环节的工作。2019—2020年,共筹集爱心资金164万余元,拉动政府资金255万元,为53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屋顶、墙体、门窗、照明、无障碍设施等进行了“一居一案”的优化改造。“净居亮居”项目不但帮助残疾人改善了家居生活环境,让残疾人家里更安全、干净、敞亮,提升了生活质量,并且让残疾人及其家人通过生活场景的更新,重拾了对生活和融入社会的信心。


06  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杭州市残联)

杭州市残联以2022年杭州亚残运会召开为契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行动,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等领域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一是争取支持,促进召开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的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动员部署会,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罗列出5.7万个问题和客观存在的困境。二是主动出击,牵头修订《杭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办法》并提交市司法局,列为2021年政府规章立法项目;联合相关单位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全国首个《饭店无障碍基本设施与服务规范》、《杭州市无障碍环境融合设计指南》;推动市两会直播首次引入手语播报。三是借势借力,借助市人大和市检察院的力量,以人大监督和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形式加速推动。四是深度参与,指导全市14个区县市成立无障碍环境促进会,成立由残疾人担任主角的体验队伍,对改扩建工程项目进行无障碍体验。


07  制定实施我国第一个无障碍共享乡村标准(丽水市残联、松阳县残联)

实施办法,创建了一批示范性的无障碍社区、村、景区,充分体现市县合力。松阳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乡村全域旅游为契机,制定实施我国第一个无障碍共享乡村标准。开展了“一镇两村”(象溪镇、十五里村、界首村)和“一街两景”(明清老街、大木山、松阴溪绿道)无障碍建设,在大木山、松阴溪等景区编制了无障碍旅游电子导览图。主导编制《居家无障碍设施改造技术规范》《乡村景区无障碍环境建设指南》两个市地方标准并正式发布。《居家无障碍设施改造技术规范》申报省级地方标准并获批,2020年9月在全国第十五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上进行应用推广。开展了乡村景区无障碍建设市级标准化项目试点工作。


08  首开技能大赛专设残疾人组别先河(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

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以首届浙江技能大赛举办为契机,联合省人力社保厅等相关部门,在大赛中专设残疾人组,作为大赛特色竞赛项目。中心精心挑选、报批参赛项目,指导各地选拔、训练参赛选手,邀请行业领域有关专家与技术保障单位反复磨合,调整修改竞赛项目技术文件;各项目聘请外省专家担任裁判长,力求执裁环节公平公正。与大赛同步的技能人才建设成果展中开辟残联方阵,展示残疾人技能人才的风采。大赛促成了融合办赛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未来每两年举办一届的浙江技能大赛,每届将选取3-5个残疾人项目,同规格、同赛制、同奖励,实现残健融合、同台竞技,除丰厚奖金外,在“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技术能手”、“浙江青年岗位能手”等队伍中凸显残疾人形象。大赛期间,中国残联派出残疾人职业竞赛专家王宁现场观摩。这一做法也得到了人力社保部副部长汤涛、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等领导的点赞,并在全国推广。


09  举办无障碍环境建设民生协商论坛(省残联维权部)

11月25日,省政协举行第二十二次民生协商论坛,葛慧君主席主持会议,围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协商议政,取得圆满成功,专题网页访问量、留言数创历史新高,袁家军书记、郑栅洁省长批示肯定。省残联维权部主动担当,积极参与,从论坛筹备策划、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到成果运用全程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组织省政协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组政协委员开展调研,组织撰写浙江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清单、政协委员专家界别群众代表发言、部门回音等材料,参与制作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联动无障碍体验视频,落实分会场和手语翻译,发动残疾人和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极大提升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


10  率先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嘉兴市残联)

嘉兴市率先制定实施《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嘉委发〔2020〕20号),得到了中国残联、省政府残工委的充分肯定,分别于8月21日、8月18日全文转发,要求全国、全省各地学习借鉴。一是深入调研,形成初稿。市残联成立了由理事长牵头的起草小组,赴县(市、区)开展调研,形成《意见》初稿后多次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县(市、区)意见。二是争取重视,出台文件。将《意见》纳入《中共嘉兴市委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中拟出台的重要文件目录,《意见》文稿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于7月4日正式发文。三是结合实际,全面落实。根据《意见》提出的20项举措,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市委书记张兵在市委全会上指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市统计局开展的群团工作满意率调查中,残疾人及社会各界对市残联工作的满意率达87%,列第一名。市残联在2020年度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一等奖,实现“三连冠”。


优秀案例

01  成立诸暨市自闭症家庭关爱互助协会(诸暨市残联)

2020年,诸暨市残联成立市自闭症家庭关爱互助协会,辐射周边上千名自闭症患者家长,用爱为自闭症群体撑起一片天空。一是融合教育之爱。结合海亮教育优势,在普校大环境中,为特殊儿童单独组班,同步参与普通班级的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等融合课程。二是康复中心之爱。海亮融爱学园根据自闭症儿童发展评估结果,为家长及儿童定制个别康复目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康复治疗服务。三是公益电影之爱。自闭症公益微电影《大海小雨》获中美电影节“年度最佳微电影一等奖”。四是创业面馆之爱。开设2家融爱星面馆,为10余位自闭症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支持,并计划在省内开设30家门店。五是慈善组织之爱。实施“星援助计划”,为11个省内外困难自闭症家庭提供一年的免费康复服务;与四川省金川县残联签订《助残扶贫项目意向协议书》,为该县特需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服务。


02  高标准完成残疾人证办理等8个事项政务2.0提升工作(省残联信息和对外交流中心)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数字浙江,实现全域智治,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目标,省残联信息和对外交流中心积极谋划,将残联8个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省政府政务服务2.0提升改造工程,包括残疾人证首次申领、省内迁移、变更、遗失补办、残损换新、注销、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中心积极配合省跑改办、省大数据局对8个公共服务事项进行重新梳理,精简了公示环节,缩短了办事流程;通过大数据验证减少了证明材料数量;明确了每个办事环节的时限,通过多种督办方式提升办事效能;通过定期推送死亡注销人员信息、低保比对信息,提升基层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确保涉残资金发放的精准。提前完成改造任务并于2020年7月底上线,所有公共服务事项均实现网办和掌办、全省通办,并定期通报网上受理率、限时办结率、好差评。截至2020年底,我省残疾人政务2.0服务事项受理率为100%,办结率90%以上,办件评价及指南评价均为5.0分(满分5.0),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领跑。


03  打造全省首个智慧无障碍公厕城区(衢州市柯城区残联)

衢州市柯城区残联突出“数字赋能”,坚持“精准、智能、便捷”服务宗旨,将无障碍与智慧柯城建设有机融合,把柯城区范围内50多座方便特殊群体的无障碍公厕在电子地图标注,帮助使用者通过手机找到附近公厕。“精准”就是通过高德地图APP搜索“无障碍公厕”,系统就能给出距离定位最近的无障碍公厕位置,并自动规划最佳路线。“智能”就是系统会按照这些公厕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排列,在地图页面点击每处公厕图标,页面就会自动显示具体位置、公厕星级、附近娱乐等信息,点击图片还可查看公厕环境。若附近无公厕,可通过旁边的选项菜单查看周围300米、500米、1000米范围内的公厕,如何走、耗时多久都有显示。“便捷”就是选定某处公厕后,可通过三维地图查看周围建筑,并根据列表提供的合适出行方式(如选择“步行”),点击开始导航后,跟随地图提供的路线及语音导航即可到达目的地。


04  精准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省残联教育就业部)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省残联教育就业部指导各地精准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帮助对口地区残疾人如期脱贫摘帽,省残联获得全省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工作奖”。一是项目助残,实施强基工程。通过安排多元化的助残惠残项目,全力推进对口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二是组织助残,实施领雁工程。各地通过组织残联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交流等形式,助力对口省份干部能力提升。三是就业助残,实施自强工程。各级残联通过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受扶地残疾人就业增收。四是康复助残,实施康复工程。各级残联通过送康复技术,助力夯实康复服务基础。五是智力助残,实施新苗工程。推进对口帮扶省份专科(高职)残疾学生重点招录,各地积极主动与对口相关地区进行交流。六是社会助残,实施爱心工程。引导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和企业家到受援地开展助学结对、就业帮扶、康复医疗、文化体育、困难救助、志愿服务等活动。


05  创新设置“无障碍在线地图”(德清县残联)

德清县残联紧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首届联合国地信大会筹办和杭州亚残运会筹备等三件大事,创新设置“无障碍在线地图”,争创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县”。一是新建改造无障碍设施。新建改造坡道820处、无障碍电梯168部、无障碍公厕135个、无障碍银行网点40个、无障碍学校19所、无障碍酒店12家、无障碍电影院5家等,总投入1.5亿元。二是以智慧赋能无障碍设施。实现了在手机上打开地图,便能获得各类无障碍设施的点位。投入8100多万元,购置了100辆无障碍公交车,对220余个公交车站进行无障碍智能化改造,开通无障碍城乡公交线路2条,实时显示无障碍公交车况。三是拓展无障碍服务。打造“智慧助残”平台,构建“信息化+实时化=一点到”辅具申领、配送新模式。运用“洋家乐”民宿产业优势开展种养业技能、电商培训,推动残疾人就业服务“无障碍”。


06  开展“造血式”助残增收(长兴县残联)

长兴县残联开展“造血式”助残增收,帮扶低收入残疾人致富。2020年,共帮扶低收入残疾人家庭680户、残疾人723人,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一是做强优势产业联帮扶。探索实施“特色产业+低收入残疾人”帮扶机制,因人施策,为残疾人合理选择和布局特色产业项目。16个乡镇、街道推动精准高效帮扶,涉及蔬菜、养蜂等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开辟“助残增收”线上平台,帮助残疾人农户销售农产品。二是聚力多方资源带帮扶。以乡镇、街道农合联或各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兴建残疾人产业帮扶基地60个,面积2677.8亩,入驻残疾人308人,为残疾人提供土地、种苗和技术指导等,统一解决产品销售。三是创新技能培训促帮扶。建立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培训、就业一条龙”精准化帮扶模式。其中,长兴县意蜂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培训)基地荣获2020年度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07  构建社会化助残服务新体系(乐清市残联)

乐清市残联整合21家公益组织,汇聚5000多名志愿者力量,成立助残服务团,实施“1+3+5”项目,筹集社会资金793.3万元,开展活动45次,帮扶残疾人3000多人,补足政府帮扶短板。“1”是指微心愿,完成113个。“3”是指助听、助明、助行,为14名听力障碍者免费植入医保范围内国产人工耳蜗,打造全国首个人工耳蜗植入全免费城市;为320名家庭困难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26名不能享受政府政策残疾人赠送轮椅等辅助器具,为3名关节病患者免费实施关节置换手术。“5”是指安居、助学、就业、大病救助、应急救灾,帮扶15户残疾人家庭实施危旧房改造或赠送家电、家具等;结对92名学生,推出免费专升本等学历提升政策;20家爱心企业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庇护产品等;对残疾人大病后面临致贫对象进行社会救助,筹集善款10余万元帮助1名脊椎侧弯姑娘实施手术;为残疾人和残疾人机构送去价值30多万元防疫物资。


08  实施残疾评定信息交换“直通车”项目(舟山市残联)

舟山市残联突出需求导向,率先在舟山医院实施残疾评定信息交换“直通车”项目,降低了因评残衍生的费用支出,提升了方便快捷高效办证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实现全程衔接。通过事项梳理、整合资源、互通联动等方式,搭建中国残联办证系统、“浙里办”政务系统、“医院预约”评定系统三级“线上”网络平台,实现残疾人评定信息线下线上办理数据衔接共享,打通残疾人证全流程线上办“最后一公里”。二是规范评残资料。按照残疾类别和等级标准,分类细化《残疾人证申请表》、《残疾评定表》内容,科学设置服务流程,建立规范化个人电子档案。三是提升评残效率。通过线上预约完成残疾鉴定申请,按照预约日期,携带身份证及相关材料,到所预约的医院(医生)进行残疾评定,评定后无需再到办证窗口办证,直接通过数据传送,极大提升效能。


09  开展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在线公益培训(台州市残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台州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全部停止了线下面对面的康复服务。为了不耽误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迅速行动,积极联系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争取到并在全省率先开展由恩启培训平台为该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免费在线“IDEA特教基础理论课程”公益培训。4月8日开始,由国际认证行为美国俄亥立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博士、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孤独症康复研究项目学术负责人、恩启教研总监徐紫薇老师主讲,共设57节课,内容涉及孤独症康复理论及相关实践技能。全市有15个孤独症康复机构共182名老师参训,并通过线上考试获得相应证书。按正常课程每位老师需缴纳998元培训费,此次培训全免费。


10  打好组合拳推进残疾人生命周期“一件事”(金华市残联)

金华市金东区(金义新区)残联在“材料、流程、时间”上做减法,梳理残疾人全周期服务关联性强、办事需求大、办事频率高的多个单一事项,推出“前移医院现场联办,下沉乡村上门联办,省内延伸省外通办”三套助残改革实拳,将残疾人证申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等6个事项组合成“一件事”,为符合全周期服务政策的残疾人提供联办服务。区残联起草的全国首个省级助残服务团体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让“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地精准到“零距离”服务最不方便的人。2020年,区残联通过窗口办理4831件残疾人证业务,联办837件新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通过数据共享核实死亡注销344件助残业务。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