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3798/2024-00787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 | 发文日期: | 2024-10-2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组配分类: | 康复动态 | 发文字号: |
科技赋能居家康复 创新助力共享共富 —— 宁波市残疾人“线上病房”居家康复服务成效显著
2023年以来,宁波市聚焦残疾预防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保障,以“互联网+康复”为引擎,大力推动机构康复向家庭康复延伸,开辟了互联网时代残疾人居家康复新路径,填补了居家康复服务空白。至今,“线上病房”居家康复服务项目已为2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线上+线下”远程康复服务,康复有效率达70%以上,有效改善了残疾程度,提振了残疾人共富信心。宁波市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残疾人“线上病房”居家康复服务项目被纳入浙江省政府残工委“全国残疾预防重点联系地区”科技创新项目,并以科技助残优秀案例报送中国残联。
一、加强科技应用,全面推动康复提质增效
(一)搭建远程可视软件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基于互联网搭建远程可视中控中心,信息安全采用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通过权限分级,设置宁波市“线上病房”项目管理账号1个与N个患者服务账号(截止目前已有103个)。在患者家中安装高清、可视、双向对讲以及360旋转设备,将设备接入中控中心,设备与医院互联互通,医院康复服务团队端通过登录平台,患者端只需具备网络条件下打开设备开关,即可定时通过网络设备为患者提供非接触、交互式、可视化在线远程康复服务。项目管理员可对设备及服务账号进行实时管理,实现实时在线查房、诊疗、指导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的监督,打造了一个远程康复应用场景。同时,在康复前、中、后三次上门对患者进行线下康复评估和指导,确保康复效果。
(二)设立HIS系统“线上病区”,实现住院康复同质化管理。通过实体医疗机构(项目执行方—宁波市康复医院)HIS系统设立“线上病区”虚拟病房,建立数据访问控制信息系统,确保系统稳定和项目服务全程留痕。医院康复服务团队只需使用已有HIS系统权限登录,即可对线上患者进行出入院管理、查房和远程训练指导。借助中控中心与HIS系统两大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康复团队可即时了解患者在家中的康复训练情况,并及时在线记录,使得线上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与院内住院患者同质化康复质量管理。
(三)投放智能物联康复设备,实现康复服务智能加持效果加码。2023年至今,“线上病房”项目使用中央下达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130万元,采购投放了19台智能化物联设备—手功能康复机器人、上下肢主被动训练系统、呼吸训练仪和上肢康复训练系统,并加强智能化物联设备管理平台的建设,为33名符合训练条件的残疾人开展了智能化康复训练。康复团队通过登录物联设备管理平台,根据康复处方设定智能化康复设备训练时间、训练参数,每日由康复治疗师发起训练口令,远程监测患者在使用物联设备时的运动数据,实时反馈患者的肌张力、肌力、耐力、训练主被动里程及平均对称性的数据。康复团队还可根据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实时调整治疗方案,远程修改训练参数。“线上病房”康复指导+智能物联设备的使用,实现了1+1大于2的康复效果。
二、增强社会效益,全力促进残疾人共享共富
(一)有效提高了康复服务可及性与依从性。目前,社区康复依旧是我国三级康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普及程度低。“线上病房”能让残疾人居家进行康复治疗并实时接受市级优质康复资源及团队远程指导,极大提升了康复服务的可及性,同时通过服务团队的监督,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也大大提高。年仅25岁的脑瘫患者陆某,接受居家线上康复训练后,不仅步行稳定性明显增强,而且整个人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融入社会,线上康复训练期间,在康复团队的鼓励下,还参加了大学学历入学考试,圆了大学梦。
(二)有效提高了康复服务经济性与大众性。以宁波为例,如果一位功能障碍者在机构康复,每月所需承担的费用由康复治疗和专业陪护两大部分组成。机构康复所有费用患者每月需要支出约3-4万元(含医保报销)。对于大多数残疾人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而“线上病房”项目每年3个月(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总费用仅为1万元,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享受最高1万元的服务补贴,不仅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而且还有效节约了社会成本支出,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与大众性。2023年以来,全市“线上病房”康复服务补贴费用达219万元。
(三)有效提高了助残政策协同性与联动性。在为每一位残疾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康复训练指导的同时,康复团队还为残疾人进行全方位适合残疾人需求的助残政策宣传,如为家庭出行与转移困难的残疾人建议其无障碍改造,适配辅助器具;为18-60周岁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信息渠道宣传等。将多条线的助残政策有效落实在有需求的残疾人身上,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政策的协同性与联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