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区打造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构建多方共赢的残疾人就业新模式
一是搭建帮扶性就业链条。以“残疾人之家”为依托,以精准帮扶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增收为目标,打破残疾人就业地域、岗位、管理等诸多难题,建立“残疾人之家(劳动场所)—来料加工(劳动项目)—残疾人(用工对象)—企业(劳动关系)”的帮扶性就业模式。并充分运用山海协作优势,吸引宁波市用工企业到我区“残疾人之家”建立异地帮扶性就业基地,以中介劳务派遣形式实现残疾人异地用工安置。
二是挖掘帮扶性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中介企业的资源和管理优势,通过宣传残疾人按比例就业政策,挖掘用工岗位,为残疾人帮扶性就业提供岗位开发、劳务派遣和就业服务,在规范化管理上,设置适合的劳动生产项目、每周工作不少于20小时、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优化就业模式。设置基地委托管理,并发放管理费,为保障残疾人之家稳定运营提供更多支持,调动残疾人之家建设就业基地积极性。
三是提升帮扶性就业实效。通过开展业务培训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依托宁波市关于山区海岛县残疾人帮扶性就业试点工作方案。实施清单化推进,“成熟一家、挂牌一家”“试点一个、成功一个”。目前已经有3家宁波用工单位在我区“残疾人之家”建立异地残疾人帮扶性就业基地,为就业残疾人参保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每月按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残疾人每人每年增收3万多元,退休还可以领取养老金,保障待遇更高。2024年来,通过中介服务机构实现异地就业安置残疾人113人,发放工资11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