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弱残谋福祉 爱心接力惠民生
残疾人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项慈善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本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巩固残疾人脱贫成果,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为了庆祝全国助残日的来临,市残联联合社会各界,并携手残障人士共同举办了系列扶残助残活动,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营造残疾人事业发展良好氛围。
近年来,市残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不遗余力聚焦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以走在前列的政治自觉、干在实处的行动担当、要谋新篇的创新胆识,持续推动我市残疾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无障碍建设让残疾人“无障爱”
“在小区里生活真的很方便,哪里都有无障碍设施,感觉这个社会处处是温暖。”前几日,家住江滨小区的残障人士吴先生坐着轮椅来到江滨公园散心,在小区公园的通道口,便于残疾人出入的无障碍通道让吴先生感到暖心。
近年来,市残联以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为抓手,按照提前谋划、同步设计、以点带面、示范推动的思路,加强与市政、园林、环境集团等相关部门协调,指导相关街道、社区对社区道路、公园、公厕等公共场所、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努力为残疾人、老年人等行动不便群体,构建行动便利化的生活空间。目前,我市稠城街道江滨社区、绣湖社区、福田街道福田社区、江东街道商苑社区已成功创建为省级无障碍社区。今年,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将开展第四批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
走在这几处省级无障碍社区内,盲道的暖心设置无处不在,设置无障碍标志标识,设置无障碍停车位,规范化改造社区内所有公厕,社区内的银行、学校、幼儿园等各公共机构也都完善了相应的无障碍设施。无障碍环境的改造方便了广大居民,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区发展成果,也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
“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的感谢政府和爱心人士啊。”家住赤岸镇大桥村的杨友钱说,他一家子人都住在黄泥砌的老房子里,因为经济情况不好,一直没钱修缮。2020年,市残联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提档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为残疾人开展净居、亮居、宜居改造,让杨友钱切实感受到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过去一年,我市对173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无障碍改造,其改造形式多样,有地面平整及坡化、卫生间改造、厨房改造、通道房门改造、室内照明线路改造、净居亮居改造和辅助器具适配等等七个方面。通过改造,部分残疾人家庭破黑脏乱情况得到明显改观。残疾人居家出行得到方便,提高了自理能力,提高了融入社会生活能力。
据了解,自2012年我市实施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项目以来,累计完成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进家庭1419户,极大提高了残疾人的家庭生活质量。
“残疾人之家”打造就业创业新渠道
“大家来看一看呀,这是我们今天的产品,便宜又好用。”5月1日晚,稠江街道兴业社区热闹非凡,来自爱心残疾人之家的残障人士以及义星社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欢聚在一起,在铁东夜市大舞台举办了一场爱心公益晚会。现场,残障人士们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吸引顾客,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助残义卖活动。舞台现场,哑语主持和爱心人士主持相互配合,让现场的残障人士们也更有参与感。
“这种方式就是为了助力残障人士创业就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爱心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龚爱珍说。据了解,爱心残疾人之家于2019年10月初投入使用,共有残障人士近30名,他们均由不同程度的肢体、精神、言语残疾。作为一名生意人,同时也是志愿者,龚爱珍将这里定位为残疾人电商直播带货的衍生地。目前,爱心残疾人之家的每位残障人士都有自己的直播账号,有几名残障人士直播操作还特别熟练。如今,爱心残疾人之家还引进了工疗车间,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为支持残疾人电商直播新业态,4月23日,市残联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签署“电商直播培训基地”暨“电商直播创业孵化基地”合作共建协议。该协议旨在充分依托机电技师学院电商直播培训的优势资源,为广大残疾人打造电商直播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孵化平台。龚爱珍表示,达成合作后,爱心残疾人之家的残障人士享受了学院电商直播专业教师的授课,之后,学院教师还会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实行送教上门服务,一对一的配对服务,让残疾人电商直播成为展示残疾人风采、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一个闪亮窗口。
着力培育协心残疾人之家工疗车间模式、爱心残疾人之家直播带货模式、育智残疾人之家“特教+庇护”模式……近年来,市残联积极构建具有义乌特色的“残疾人之家”多元发展路径,围绕“三星打底、争创五星”的目标,推进“残疾人之家”星级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残疾人之家”11家,其中四星级“残疾人之家”4家、三星级“残疾人之家”3家,结合“残疾人之家”星级提升,完成省级辅助性就业产品区域配送基地试点建设3家,依托创办工疗型残疾人之家,实现残疾人“虚拟岗位”就业150人。为精神、智力和重度残疾人照护就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科技、医技助残照亮残疾人的未来
“我能正常走路回家了,做梦也没想到,真的太感谢医院和爱心人士了。”5月11日下午,浙大四院住院部内,刚做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六天的黄大伯终于可以出院了。而此前,黄大伯因为关节受伤等原因,右侧髋关节足足痛了28年,一直无法正常行走,需要依托拐杖才能走路。对手术的不了解,以及拮据的家庭经济现状,使得黄大伯迟迟未能上医院治疗。
今年以来,市残联、浙大四院以及狮子会乌商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了“扶残助残,有你有我”资助困难残疾人髋关节免费医治公益活动,通过医技扶残助残,传递温暖。本次活动中,市残联筛选了有意愿的困难残疾人对象8名,经过浙四医院骨科专家评估,符合髋关节手术适应指征的对象2名,黄大伯就是其中1名。目前,2名残疾人都已成功完成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良好。让黄大伯感动的是,狮子会乌商志愿服务队还筹集了善款,承担了其医保报销后的自负手术费用,解决了他们的经济压力。“通过这场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和恢复肢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负责这场手术的浙大四院骨科宋兵华副主任医师说。
市残联理事长王哲怀表示,该项目还在持续进行中,接下来将根据患者的意愿自主申请做手术,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市残联将会积极对接并帮助其实现愿望。
除了医技助残外,市残联还通过实施“科技助残”项目,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去年10月,市残联与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2020手望相助·爱满义乌”残疾人智能仿生手辅具适配资助计划合作协议。通过企业让利、社会资助方式,为具有适应指征的残疾人免费安装智能假手(以下简称“仿生手”),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残疾人摆脱身体、心理和经济困难,恢复肢体功能。
“以前不敢想,电影里的科技居然是真的,还用在了我身上。”家住大陈镇溪后村的楼女士说。去年9月,楼女士在工厂机器作业中发生意外,失去了左手。正在楼女士悲痛之际,市残联的仿生手项目为其带来了希望。经过报名、筛查、体检、定制等过程,楼女士符合适配仿生手的各项条件。今年1月,期待已久的楼女士终于装上了仿生手。“我这只仿生手用了好几个月了,还在适应训练中,已经能拿茶杯、纸巾等物件了。”楼女士说,她希望在适应仿生手后,能自力更生做点零工,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残联已对接并帮助24名残疾人安装了仿生手,每只仿生手慈善价9.9万元,由市残联通过募集慈善资金方式予以支持,通过科技力量帮助上肢残疾人实现部分肢体功能代偿,缓解了他们的身心压力,让残疾人在民生幸福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多获得感。
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乘上快车道
“这户就是吴小未(化名)家里,她去年发生意外后导致残疾,心生自卑,至今不敢出门,我空了就会来看看情况,开导一下,希望她早日走出来。”前几日,大陈镇楂林工作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骆小亮再次踏进了辖区一户残疾人家里。了解到吴小未对残疾人政策的不了解,骆小亮耐心详细地解说,并对其各种需求进行登记,安排后期逐个解决。
说起自己辖区内的残疾人情况,骆小亮如数家珍。据悉,大陈镇目前有残疾人1351名,其中骆小亮所在的楂林工作片就有416名。每年七八月份,骆小亮会根据上级要求,对辖区内所有残疾人进行统计摸排,并对他们的最新情况登记在册,了解每位残疾人的生活工作需求、普及残疾人最新政策等等。“对残疾人情况有个初步了解,也能方便后期工作的有序推进。”骆小亮说。
其实,骆小亮也是一位肢体残障人士,他的腿上装着假肢。十几年前,骆小亮因为车祸导致残疾,在一次次的自我激励以及他人的鼓励与社会扶持中,骆小亮才走出困境,开始新生活。四年前,骆小亮通过报名、初审、考察、公示、聘用等环节程序,成为了楂林工作片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开启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新里程。
记者了解到,我市现有残疾人2万多名,而像骆小亮这样的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共有58名。据悉,2016年12月,市残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义乌市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使用和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在全市14个镇街的工作片和持证残疾人数在50人以上的社区开展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配备工作。该岗位设立后,上联镇街残联,下通村居残协,通过全职配备、专职服务,打造了一支残疾人专属“客户经理”队伍,打通了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纳米。
“在岗位开发上,我们立足于精准扶贫的需要,将残疾人专职委员配备和拓展残疾人就业形势相结合,适度向低收入家庭成员倾斜,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各镇街已配齐镇街级残疾人专职委员14个,配备片(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性岗位58个,今年结合村级配套组织配备,成立村(社区)残疾人协会535个,形成了纵向到底的残联基层组织网络,让残疾人动态感知和日常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阳光助残”志愿服务暖人心
为残障人士提供免费无障碍电影观看服务,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资助术后自负费用,为残障人士免费体检提供贴心引导服务……连日来,在市残联举办的各项“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中,总有中国狮子会浙江乌商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乌商服务队)的身影。他们身穿黄马甲,头戴黄色帽子,忙碌于残障人士的身边,他们的身影,早已为义乌大部分残障人士所熟知。
“我认得他,每次有活动的时候他都在,他帮了我们很多,这支志愿者队伍真的好样的。”来自佛堂的残障人士叶大伯说。叶大伯口中说的这位志愿者正是乌商服务队的队长陈光宝。前几日,在免费无障碍电影活动中,陈光宝忙前忙后,为残疾人安排位置、拿水、发礼品,而自己却忙到没喝一口水,这些举动叶大伯看在眼里,也敬佩在心里。乌商服务队成立于2014年6月,其志愿服务范围遍及助残、扶贫、赈灾、助学、敬老、环保、文化传播等各个领域。2016年,了解到残疾人这一个特殊的群体格外需要社会的温暖,乌商服务队专门设立“彩虹桥”助残项目,为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帮扶服务,将社会温暖送到他们身边。
记者了解到,“彩虹桥”助残项目是市残联“阳光助残”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残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组织残联党员干部和发动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围绕“阳光三送”“红色星期六”“礼让斑马线”等主题,通过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法律、送康复、送文化、社区创建、文明劝导等活动,全力打造“阳光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倡导扶弱助残社会风尚,让残疾人有更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截至目前,“阳光助残”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残疾人28200人,开展文明劝导近200次,累计志愿服务总时长7089.6小时。“彩虹桥”助残项目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
红马甲、黄马甲,这些年来在每个助残活动中,都活跃着社会组织和助残志愿者的身影,在“阳光直通车”中、在“暖冬观影”中、在“爱无障碍跑团”中,都留下了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的温暖足迹,他们以无私付出的爱心义举,共同谱写了关心关爱残疾人的最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