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用“热爱”点亮残疾人的“心”世界
傍晚,是酷热夏日里最安逸的时分。太阳西斜,记者跟随秀洲区残疾人农民画爱好者进入残联办公楼,发现在大厅醒目位置设置了写有“秀洲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字样的指示牌。
“滴——绿码请通行。”
“您去哪里?”
“(残疾人)文体中心。”
沿着指示牌,乘坐无障碍电梯来到视野开阔的顶层,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
摄友之家、残疾人摄友会、残疾人农民画画友会、残疾人乒乓球训练基地、作品展示厅……在这个省市两级的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每一块牌匾背后,都有一群热爱生活的残疾人朋友为之奋斗。
文体活动让残疾人更热爱生活
“既然爱上了摄影,就要在光与影的世界里砥砺前行。”
走进秀洲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作品展示厅,类型丰富的摄影作品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原来,这里正在进行“逐梦·同行——秀洲区残疾人优秀摄影作品五人展”,展览对潘晓铮、张佰美、陆海根、沈遥、高峰五位优秀残疾人摄影家近年来创作的60幅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
“面对命运的不公,我们曾经痛苦、无助、彷徨。但是,在命运的漩涡里,我们没有沉沦,而是用镜头聚焦家乡的发展变化,用快门记录身边的美好生活,用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张佰美是秀洲区残疾人摄影协会副主席、秘书长,谈及接触摄影的8年时光,她感触良多。
时至今日,她仍对2015年获得全国端午民俗摄影大赛国家级银质收藏奖的时刻记忆犹新。当时,她才学习摄影不到两年,那次获奖给了她充足的信心和动力,让她觉得自己在摄影方面拥有潜能,因而对摄影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在那之后,佳作屡现。
“我非常感谢各级残联组织给我们搭建了这个平台,让我拥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张佰美说,“作为一名残疾人摄影师,我认为残疾人摄影存在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摄影本身,而是通过摄影增强信心,让我们在光影的世界里追光,谱写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
周末的中午,一家人来到油车港镇美丽乡村农家乐共度欢乐时光——这是残疾人农民画创作者李雪良作品中的场景。看到画作,观众很难想象,它的作者是一位视力残疾人。
“每一幅画的创作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心力,受到视力的限制,我每隔半小时就要休息一次,不然眼睛就会疼痛难忍。”从农民画小白到残疾人农民画个人画室负责人,李雪良的多幅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区比赛奖项或展出。在艺术的天地里,他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无缝对接残疾人群体的文化需求
19岁那年,高峰由于受工伤成了一名肢体残疾人,然而,从小爱好文艺的他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园地。
高峰跟记者分享,在秀洲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展出的作品中,《盼》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画面中,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站在海边,眺望着远处的一座小岛。
如今,他已经成为秀洲区肢残人协会主席、秀洲区摄影家协会残疾人分会主席、秀洲区残疾人阅读与朗诵者协会会长,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园地,还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培养文化方面的爱好。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排练间里,有人正阳光自信地朗诵着,他就是沈宇立,秀洲区残疾人阅读与朗诵者协会的成员。曾经,他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不愿与人沟通,更不愿走出家门。
一次聊天中,高峰发现沈宇立的音色非常好听,就鼓励他培养朗诵方面的兴趣爱好,接触朗诵后,沈宇立越来越自信,走出了笼罩在自己心头的魔障,找到了新的奋斗目标。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提升,残疾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要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平台,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更加容易融入社会,收获更多赞许的目光。”抱着这样的想法,高峰为爱好文艺的残疾人朋友们专门创办了半月文化基地,在提供创作平台的同时,也为有兴趣的残友提供培训。
“半月,就是对残疾人的隐喻。”高峰介绍说,“我们看到的‘半月’其实还是那个完整的月亮,只是受到光的影响,呈现出了这样的视觉效果。残疾人朋友也是这样,身体的残缺只是表象,不影响我们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近年来,秀洲区残联充分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培养残疾人文化艺术骨干,创建了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基地2个,培育“一镇一品”残疾人文艺基地,成立区级残疾人艺术团以及残疾人阅读与朗诵者协会、戏曲协会、声乐协会等3个分团,开展农民画创作活动、朗诵和演唱比赛等,提升残疾人文化艺术水平。
目前,秀洲区农民画、摄影、阅读与朗诵、篮球、冰壶等各类协会(团队)共吸纳会(队)员230多人,秀洲区残疾人向阳花开艺术团近五年下农村,进社区,到敬老院、残疾人之家和文化走亲演出30余场,观众达1.2万人次。
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今年,我市明确规定把文化助残活动列入全市79家“残疾人之家”建设标准内容,预计建成有阅览室、书画室等文化活动室、健身康复室的文化体育活动园地,充分满足残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行走笔记
在走出空调房就开始流汗的天气里,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追日”而上?在秀洲区残疾人文体活动中心,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坚持,源于热爱。
第一次在这里遇见“热爱”时,是去年夏末。当时,来自全市各地的轮椅舞蹈演员在此盛放。优美的舞姿、向上的精神,深深拨动着每一个健全人的心弦。
一年间,我发现这块舞台经历了多次“变身”——摄影展展厅、轮椅舞蹈赛场、旱地冰壶赛道……即使是现在,它也还处在装修升级和变身改造中,只为不断适应残疾人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感恩摄影给我充足的信心和动力。”残疾人摄影家张佰美说。
“如果不是运动,我无法成为世界冠军。”残疾人运动员张天鑫说。
“舞蹈带给我的快乐,让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因祸得福。”残疾人舞蹈演员马振鸿说。
“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残疾人志愿者褚建明说。
“文化对残疾人是精神的内在需求,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营养,再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也不会感到快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说。
曾经,残疾人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差、出行难、就医难,一度成为助残过程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今,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助残的重点也更多地投入到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
我相信,拥有“热爱”的人,终将拥有滚烫的人生。
新闻+
目前,嘉兴共有持证残疾人11.2万名。
近年来,嘉兴坚持以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依托“助残嘉”平台,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为残疾人生活注入更多幸福元素。
如今,浙里办“助残嘉”平台已经打通“志愿浙江”链接,残疾人通过平台可以开展志愿互助服务,也可以一键发出需求,为残疾人提供需求智能预警、线上提交、集成办理、动态管控的闭环解决模式,实现残疾人需求“一机全管”。“助残嘉”应用平台于6月试运行,目前已有用户2万人,点击量5.2万多次。
利用“助残嘉”数字平台,我市对残疾人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文体人才库,发现储备一支具有嘉兴特色、高质量的残疾人文化艺术体育团队,充分挖掘、发挥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作用,加强残疾人文体人才队伍建设。6月以来,组织11个竞技类比赛项目团队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7月下旬,还将举办市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
下一步,嘉兴还将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为抓手,通过精准掌握残疾人需求,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志愿助残服务,精细打造助残贴心工程,丰富残疾人的精神世界,助力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