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终于在杭州有家了”,一对残疾人夫妻的“家有喜事”
“来杭州十余年了,我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
上周六,对于冯丽和爱人来说,是一个将铭记终身的日子。他们成功通过摇号,选中了位于拱墅区半山街道的人才共有产权房——璟荟府的一套房子。
冯丽和爱人都是残疾人,这次他们摇到的还是无障碍房型。
虽然距离新房摇号已经过去三天了,但冯丽还一直沉浸在“有了新家”的喜悦中。
冯丽(右)和爱人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我感觉自己是个运气不太好的人”
坎坷迈进大学,十分向往杭州
冯丽是河南人,爱人是杭州人,两个人都是80后。
这是他们夫妻俩第二次摇号人才共有产权房,上一次369个人中,他们摇到了368号。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运气不好的人。”小时候,她患上小儿麻痹导致身体残疾。
2000年高考,虽然超过了分数线近30分,但种种愿意却让她和大学失之交臂,最终读了大专。
幸运的是,冯丽身边一直有妈妈守护。
陪读、照顾生活,有了妈妈的照料,冯丽可以专心于学习和工作。
一次看新闻,冯丽了解到,浙江有同龄的残疾人成功被高等院校录取,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就对杭州很向往,下定决心一定要来杭州生活。”
2005年,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冯丽成功上岸,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而她心向往之的杭州,也不曾辜负她。
冯丽的家境不好。
得知冯丽的情况,浙江中医药大学不仅安排了方便母女俩生活的特殊宿舍,还免除了大部分的住宿费,“其实剩余的部分,最后也没有收。”
这是冯丽第一次感受到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
跟随冯丽体验杭州地铁无障碍通行。
从农民房到公租房,再到共有产权房
“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研究生毕业,冯丽选择留在杭州,成为一名从事行政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当时正好杭州也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我作为研究生,可以先落户再就业。”
自从来到杭州,冯丽就萌生了“想在杭州安个家”的想法,但受限于家庭经济状态,即使在杭州房价较低的时候,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
通过杭州市残联组织的活动,冯丽和爱人相识,并在2016年迈进了婚姻殿堂。
婚后,一开始两人租住在城中村的农民房,“只有十几个平米,完全没有放轮椅的空间。”
每次回家,冯丽都需要先把轮椅收起来,折叠放好。做饭也好,上厕所也好,她都要依托一张板凳,一点点挪过去。
后来在单位同事的推荐下,落户已满五年的冯丽,申请了公租房。
“公租房有40多平,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最重要的是,轮椅在屋内可以畅行无阻。”入住当天,冯丽的爱人说了一句让她极为难忘的话:这才是家应该有的样子。
但是,没有自己房子,一直是冯丽心中的遗憾,也是夫妻双方父母最放心不下的事,“这些年,我们一边在攒钱,一边也在关注杭州的政策变化。”
2021年12月,杭州出台《杭州市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
2022年6月,杭州主城区首个共有产权保障住房项目正式开工;12月,钱塘区的沁香公寓人才共有产权房,成为浙江省首个开售的人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研究生毕业的冯丽,作为区级人才报名参加了拱墅区人才共有产权房摇号。
璟荟府是冯丽夫妻俩摇的第二个项目,“这次运气不错,200余人中摇到了96号。”
璟荟府位于半山东路,紧靠着上塘河,不远处就是半山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说风景秀丽。
而在房型公示中,冯丽更是了解到,璟荟府还设计有无障碍房型。户型图显示无障碍房型将普通房型的三室两厅两卫,调整成了两室两厅一卫,“厨房和厕所更宽敞,房间更大,门也更宽、更方便轮椅通行。”
无障碍房型
不过,无障碍房型只有8套,“最终选上了,我们俩高兴了好久。”
新房的面积为89方,总计240余万,“我们选购了50%的产权,支付了60余万的首付,贷款60万元。”现在每个月3000多元的房贷,对于夫妻俩来说压力也不是很大,“先还房贷,之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会慢慢回购产权。”
终于有了新家,冯丽很感慨,一度哽咽:“我的妈妈,还有爱人的外婆,这两个生命中最爱我们的人,没有看见这个幸福的时刻,不过我相信,她们在天上也会默默守护着我们,看到我们生活越来越好,肯定很开心。”
即将过去的2023年,对于冯丽来说很难忘。
“我们去看了亚残运会的开闭幕式,第一次坐飞机去海南,年底还摇上了新房。谢谢杭州。”
随后记者从拱墅区城发集团了解到,本次共有135户人才家庭入住璟荟府。
拱墅城发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无障碍户型将原本三室两厅两卫空间调整成两室两厅一卫,让厕所、厨房、卧室的空间比同面积普通户型更大,同时拓宽门的尺寸,让轮椅在期间游走时能做到畅行无阻,给予残障人士最大的便捷,“未来将以毛坯交付、成品入住,让本来行动不方便的客户,免去了复杂的装修流程,可以直接省心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