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3798/2024-00711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 | 发文日期: | 2024-09-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组配分类: | 康复动态 | 发文字号: |
杭州市余杭区以科技赋能打造孤独症儿童全方位关爱服务模式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 年)》,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助残先行区优势,运用科技赋能孤独症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相关工作在《人民日报》《中国残疾人》杂志专题报道,被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授予首批助残优秀示范案例。
一、夯实早期筛查干预制度,破解“防治难”
(一)坚持多跨协同,完善出生缺陷筛查。区残联与区卫生健康局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在全区定点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单基因遗传病等重大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对产前筛查高风险的孕产妇转介至产前诊断机构进行诊断。上半年已为116名孕产妇发放政策补助共计5.8万元。
(二)做好残疾预防,加强早期筛查干预。做好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健全“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追访”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体系。上半年,累计筛查0-6岁儿童68076例,发现疑似残疾儿童36例,其中15例确诊为孤独症,已由区残联转介康复机构进行系统规范康复救治。
(三)规范机构管理,提升康复服务水平。规范儿童康复机构管理,对硬件提升、项目收费、课程设置、档案管理等加强监督指导,推动区内3家儿童康复机构提升为市级定点儿童康复机构,139名在区外接受康复的儿童实现区内就近康复治疗。邀请省市专家开展儿童康复机构康复专业人才业务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打造康教融合余杭模式,破解“发展难”
(一)探索“就近+专业”康复服务。区残联牵头,推动闲林街道、五常街道和良渚街道分别与辖区内儿童康复中心合作成立3家镇街级儿童康复之家,实现53名儿童康复不出居住地街道,累计减免康复费用50万元。同时,筹集专项资金40万元,联合浙江大学心理系等专业的康复团队开展孤独症儿童居家康复项目,为21户家庭提供近800次的一对一居家康复课程,相关做法获央视新闻、中国蓝新闻等媒体关注报道。
(二)推动“研发+应用”成果转化。在全市率先出台科技助残两大专项政策,落实高科技助残企业研发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76.5万元。支持区内南粟科技和强脑科技2 家高科技企业成立儿童康复研究中心,帮助152名孤独症儿童接受高科技康复服务。目前,南粟科技研发的“小南听说”数字康复产品、强脑科技研发的“开星果脑机接口社交训练系统”已在全国推广应用,累计为5000余名儿童进行远程居家康复。
(三)实施“普惠+优质”融合教育。为解决孤独症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难题,每年新增专项资金16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施“融爱余杭”融合教育项目,采取“定点教学+巡回指导”教学形式,依托创新研发的融合教育项目数字化平台,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的融合教育服务,为全区13所学校的227名孤独症、学习障碍等特殊儿童配备特教老师。
三、建立社会融合支持体系,破解“服务难”
(一)“面对面”问冷暖,让服务更精准。组织全区38名残疾人工作者与277名孤独症儿童家庭进行结对,深入走访了解儿童入园入学、康复训练等方面诉求。建立孤独症儿童家长微信群,汇聚区残联、区孤协、康复机构等力量,为家长提供在线互动答疑共1200余次,提升家长的安全感、获得感。
(二)“心贴心”解难题,让服务更温暖。在世界孤独症日期间,发布关爱星宝“517”公益项目,推出康教融合训练、“点亮银河”公益品牌活动、智慧星途支持计划、孤独症儿童家庭“喘息服务”等17项服务,切实提升儿童生活质量,有效增强家长心理韧性。先后开展警营参观日、小学开放日、暑期融合公益培训等活动140场次。
(三)“手拉手”护成长,让服务更优质。推动科技“硬核”力量与公益“温情”相融,用科技手段守护孤独症儿童。联合阿里巴巴发起“亲橙汇爱”助残行动,组织全区孤独症儿童及家长填写AI绘本工具调查问卷,配合做好项目需求调查,助力国内首个孤独症儿童公益AI绘本工具“追星星的AI”顺利发布。目前,“追星星的AI”已免费提供定制AI绘本服务12.1万次。